同学们,大家好,我是组织部干事李佩佩,今天我要讲的弟子规的主题是“过能改,归于无”。《弟子规》中这样写道:无心非,名为错;有心非,名为恶;过能改,归于无;倘掩饰,增一辜。这几句话的意思是:不是存心犯的错误,就只是称它为过错,若是明知故犯,便成罪恶了,知错就改,错误自然慢慢减少消失,为了面子死不承认,掩饰错误,那就是错上加错了。我们大家在成长过程中肯定犯过不少错误,比如小时候经常打碎家里的东西、粗心大意做错不该错的题、意气用事和别人打架、执拗叛逆顶撞父母、为逃避责罚和老师撒谎......现在回想一下,我们犯的错都及时改正了吗?还是我们将错就错,把错误抛之脑后,依旧我行我素呢?
过而改之,是不过也;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人生在世,再小心谨慎,也不可能不犯错误。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会犯错,一种是还没出生的人,一种是已经去世的人。对待错误也有两种态度,一种是知错就改,一种就是不知悔改,一错再错。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两个故事。一个是东汉时的故事,东汉时,有一个人叫王烈,年轻时拜陈寔为师,以品行高尚著称乡里。有个盗牛的被牛主人抓获,盗牛人请罪说: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,只求不让王烈知道。王烈知道此事后派人去看望他,并赠与盗牛人两丈布,有人问其缘由,王烈说:我这样做是鼓励他改过从善,他既然害怕我知道他的过错,说明他有羞耻之心,既然他有羞耻之心,那么他一定会改过从善。后来,有位老人在路上丢了一把剑,一个过路人看见就守在剑旁,直到日落,老人回来寻剑,剑归原主。老人很诧异,询问他的姓名,并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。王烈派人查访,知道原来那个守剑人就是当初的盗牛者。从一个盗牛者到路不拾遗、守着剑等失主,这就是改过从善的过程。浪子回头金不换,能认识到错误,真心实意弥补、悔改,那真是值得赞赏的。
相反,过不能改往往带来负面结果,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:一位母亲晚上十点把上中学的儿子从网吧里拽出来,悲愤绝望之际,她跳江自尽。在跳江之前,她对儿子说:你还上网,我这就去死。母亲跳江后,悔恨绝望的儿子随之跳江自尽。后来,在这对跳江的母子家里,发现了发现了儿子曾写的一篇周记,周记中孩子写道:妈妈,我对不起你,我以后会认真学习,不再去网吧了,我以后也不会让你受委屈的。但是,这个孩子并没有做到好好在教室学习,而是多次跑去网吧,这才是母亲真正失望的原因。总有人在悔恨中一再承认错误,但又禁不住诱惑,又犯错。知错容易改错难,知错只是停留在口头上,改错却要付诸行动。不贵于无过,而贵于改过。理学家王守仁的这句话的确很有现实意义。可能我们也曾违背自己许下的承诺,让别人失望,但我们绝不能再次不信守承诺,再让别人失望,一错再错。
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这句话很有道理,没有人能不犯错误,我们没必要为自己犯的错而一直懊悔,允许自己有不足,也许能激励自己做得更好。但看看我们这个社会,不少人把它当成不重视错误的理由。一些明星在吸毒后仍有人以为犯错是人之常情,可以原谅,没必要死揪着不放,认错就行了;一些政府部门的新官员玩忽职守,导致人民利益受损,有人却说刚上任,年轻没经验,可以谅解。我们的确不是圣贤,总会犯错,但是一味掩盖自己的错误,为犯错找借口,那就永远不知道悔改了。而这与社会的荣辱观、道德观相悖。我们都是老员工,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,不要盲目跟风,迎合这种观念。错就是错了,对待错误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。
我们在犯错后,不要一味逃避,而要想办法去弥补。尤其是我们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,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不是很熟悉,难免在为人处事时犯些错,但我们没必要为此而纠结迷茫,处事机灵点 细心点,多和别人交流。吃一堑,长一智,相信自己在历练中会成长。 也许我们身边有很多人碍于面子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,但有心悔改那就是值得鼓励的,我们也要用合适的方法指出来别人不对的地方,帮助别人改正错误的过程也是完善自我的过程。而我们对自己的反省也许会给别人带来积极影响。所以改正错误也是相互的,我们要及时改错,做好自己,也给身边的人树立一个好榜样。
今天的弟子规就讲到这里,谢谢大家。